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验:他们的孩子从小就很怕去陌生环境、一见到陌生人就害怕或者哭泣,年龄大一些上学后,也常常在和老师同学相处时更为敏感、自信心不足,对于班级活动尤其是上台演讲这种需要面对公开场合的,更容易紧张害怕,回家后往往对于自己的表现感到不满意、沮丧,或者生气急躁。
就是孩子出现了焦虑情绪,在生活中,这些都是应对环境变化而出现的正常情绪反应,但需要父母或养育者给予及时和合理的疏导。儿童也有喜怒哀乐,也会焦虑。研究表明,环境因素对于焦虑的影响不容忽视,焦虑症人群,往往也有容易焦虑或者脾气急躁的父母。一些焦虑症患者小的时候,往往也是焦虑气质的孩子,如果在成长过程中,易焦虑的不良心态与习惯未得到及时矫正,有的甚至进一步加强,则会对孩子将来的一生产生负面影响,甚至可能引发焦虑症、抑郁症。
即使未严重到引发焦虑症、抑郁症等精神疾病,易焦虑的不良习惯也会影响终生。
焦虑症的病发和个人性格、气质有关,这也是焦虑症治疗的一个难点所在,仅凭药物治疗,不改变个人习惯与环境的话,容易反复。
哪些教育方式是错误的?怎么教育出一个不焦虑的孩子?
焦虑性格的形成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及生长环境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。例如,当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严厉苛责,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自己也很容易不满意,会追求完美,做事情的过程中对自己充满了批判精神,时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,时刻处于紧张不安、难以放松的焦虑情绪中。
正确的教育方式很重要,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安全感、理解与尊重,家庭氛围和谐、温馨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,一般情绪比较稳定与理智,在面对困难时也会相对更为乐观与积极。
那些错误的教育方式
1、“别人家的孩子”
对于孩子要求过高。忽视或者不满足于孩子的优点与已取得的成绩,只看到不足的地方,而拿“别人家”的在这一方面表现良好的孩子盲目比较,造成自家孩子的焦虑情绪。
比较是没有尽头的。“不能输在起跑线上”这样的高标准,父母自然很难满意和认可孩子的表现,就会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,久而久之,孩子会因为自己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,认为是自己做的还不够好,从而否定自己、自信心与自尊心双重受挫,内心紧张焦躁、烦躁不安。
假如此时父母再辅以恐吓或粗暴的惩罚手段,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时就会显得更加紧张。
久而久之,孩子会养成吹毛求疵、完美主义倾向,而完美主义便是焦虑症病发的主要因素之一。
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,不足之处当然要指出和改进,但有进步、有优点,便可以鼓励。
2、急于求成
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人,因此,在正常的学业之外,不少父母给孩子报了培训班、辅导班、特长班等,希望孩子能够尽量多学一些知识,而不是“浪费时间”: 别的孩子不会的自己的孩子要会,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要精通。
父母想要的越多,潜意识中给自己与孩子的压力就越大,最终以焦虑的方式显现出来。而一个人的消化能力是有限的,当父母塞了太多的东西后,就容易消化不良,结果往往就是什么都没有学好。
更糟的是,由于孩子无法同时学习这么多课程,反而每个课程都学得一般般,结果父母与孩子都更焦虑了。
心急吃不了热豆腐,家长不能急于求成,成功的道路都是踏踏实实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,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。
3、过度保护
父母过度地保护和溺爱孩子,过度包办了孩子饮食起居、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,使孩子缺乏独立发展,也是造成孩子焦虑的原因。
这样的孩子由于缺乏与外界打交道的锻炼机会,当他们处于新环境中、面对从未面对过的新问题、或者不得不与陌生人接触时,会由于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而产生困惑与担忧,从而造成情绪波动、紧张担忧。
另外,父母之所以为孩子包办一切,也是一种不信任孩子自己能解决的能力的表现,无形中增加与孩子的隔阂,也降低了孩子的自信心,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。
父母给孩子创造的环境再温馨,孩子也不可能呆一辈子,终究是要出去面对外面的风雨,好的教育需要父母适当地给孩子锻炼机会,并且相信孩子能够解决。孩子有了足够的经验之后,在面对时就不会过于紧张、慌乱,更有底气与信心。
4、家庭关系不和谐
也有很多孩子的焦虑是影射了父母关系的不和谐。比如父母在婚姻关系上有裂痕,他们自己不愿意面对,而通过提高对孩子的要求来弥补婚姻中的缺陷感;孩子此时也会下意识地配合父母,表现出一些焦虑的症状,使家里的矛盾转移到自己的身上,心甘情愿地做 “替罪羊”,从而避免父母关系的破裂。
另外,不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,也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,使孩子始终处于焦虑、紧张的精神状态。
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,家庭如果沟通有问题,最好的办法是一家人坐下来一起心平气和地沟通与交流。
如果婚姻确实已经破裂无法挽回,也要尽量和平分手,同时对孩子说离婚不是他的错,将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。
焦虑的孩子背后,往往是焦虑的父母,父母需要学会面对和疏导自己的焦虑情绪、正确认识孩子、给予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。
儿童焦虑是精神科常见问题之一,这些儿童若没有得到适当治疗,到了一定程度,可能会演变成抑郁症、焦虑症,引起滥用药物、自杀等问题。事实上,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,我们翻查他的病历,当中有一半在儿童期有情绪问题,而大部分都是焦虑症。家长须及早正视儿童精神、情绪等行为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