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志愿填报,当心患上“揭榜焦虑症”

北陆药业  2019-06-28

随着高考的结束与分数的公布,对于高三毕业生来说,新一轮的焦虑又来了:志愿填报。读什么学校?选什么专业?我以后想要从事什么职业?我的天赋是什么?我可以做好吗?这些问题都关乎考生的未来,同时也牵动着家长的神经。

 

而在这之上,还有考试分数的问题,低于预期的分数会让人难以接受,考得太好就想要更多,分数超过或者低于预期,都会由于现实与预期不符而引发焦虑情绪。

 

分数与志愿,关乎一个孩子的前程,学生与家长都免不了紧张焦虑,虽然多数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渡过眼前的精神难关,可仍有不少考生和家长深陷心魔难脱身,甚至患上焦虑症。

 

成绩超出预期,选择焦虑症。考得太好,也可能会引发焦虑。人通常对于一件事情会有一个预估的既定结果,并根据这个结果安排好一系列后续事件,考得太好,超出预期,就会打乱原有的计划,从而引发焦虑。

 

小陈原本以为自己这次最多考个二本,结果分数远超出二本,甚至可以冲击一本,家长在激动过后,一连几天都想着孩子该报哪所学校最合适,生怕“浪费”了孩子好不容易考出的高分。

 

因过于焦虑,家长茶饭不思,工作时经常开小差,到处和人讨论选报志愿的问题,各种比较分数线、专业就业前景。开始填报志愿时,家长甚至觉得自己几乎要崩溃,一度手脚冰冷,不得不去看医生。

 

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做选择性焦虑。家长在填报志愿时感到焦虑、恐慌,主要是害怕填错志愿,特别是当和孩子以及其他家庭成员意见不统一时,更会产生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。

 

分数过低,沮丧自卑引发焦虑。小李平时就很要强,成绩也一直很好,所以高考目标也一直是重点大学,结果考试成绩出来了,最多只能上个普通一本大学。对于这样的成绩,小李非常沮丧,家长也非常失望,填报志愿时经常起冲突: “如果你认真点,成绩就不会这样”,导致家庭关系非常紧张。而小李本人,也因为在沮丧与父母不满的双重打击下,变得自卑敏感,患上了焦虑症。

 

每年高考成绩揭晓后,都有因高考而出现情绪障碍的家长和学生,症状严重的,不得不去医院治疗;症状不明显,以为自己只是普通的情绪不好,忽略了自己的情绪障碍问题,有一些可以自我缓解,症状好转,还有一些就会慢慢病情严重,最后也不得不去医院接受治疗。但是这个时候作为家长的都要谨记:不要把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,言语上尽量避免刺激孩子,他们这个时候往往比家长更脆弱。

 

别以为这些都是小事情,如果不及时调整,有可能使父母和孩子患上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。在面临重大选择时,人通常会出现一定的焦虑情绪,这是正常的生理、心理反应。只要有期盼,就会有焦虑,不必过于忧心考后出现的焦虑,这是人之常情。但如果反应过大,父母就应该帮助考生宣泄不良情绪,可以让考生多跟同学聊聊天,一起打球、跑步,或是听听音乐。情绪疏导方式很多,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,条件允许下,家长还可让考生外出旅行,让他们暂时脱离“考试环境”,减轻焦虑,消除压力。

 

然而,具有完美心理特征和焦虑个性的人,会出现较严重的选择焦虑。比如上面的两个例子,分别就是要求完美的家长和要求的孩子,因为考得太好和太差,落差引发了焦虑症。当家长和考生自我感觉焦虑过于严重时,可以考虑寻求精神心理医生的帮助。

 

“揭榜”焦虑症的孩子与家长都有哪些表现?每年高考后一个月,医院心理精神科接收高考相关咨询家长与孩子都会明显增多。“揭榜”焦虑症孩子通常表现为焦虑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记忆力减退、厌学、睡不着觉等情况,甚至有人出现睡眠不安、食之无味的躯体症状。而谈到原因,这些孩子八成以上平时成绩较好,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,喜欢拿自己与同学比较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的家长对他们的要求也很高,孩子的焦虑,通常也是父母的焦虑的反映。

 

如何缓解填报志愿带来的焦虑?根源在于“放过”自己和家人,无论是要求高的家长还是考生本人,平常心看待高考这件事,条条大路通罗马,每个人都可以在未来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方向。有些家长和孩子过于看重高考成绩,将高考当作人生的重大转折点,认为上大学是唯一出路,他们内心的压力和焦虑,在生活中时刻互相传染,使考后原本就极度敏感的家庭成员的紧张、焦虑情绪,进一步被无限放大。

 

家长和孩子都不要轻易下结论、下判决,学会克制自己,要看到孩子的努力,要肯定孩子的付出,要学会接纳。另一方面,也要意识到,高考虽然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,但却不是唯一出路,应根据孩子的真实能力与兴趣,规划人生。